民以食為天,“吃”無論在何時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原本苦逼的餐飲業在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后正迎來一場狂歡,但這場狂歡更像是一場泡沫。
餓了么與美團在全國各大高校的廣告鋪天蓋地,訂外優惠幅度幾近倒貼,燒錢大戰永無止境。而去年年末,餓了么與美團外賣員工大打出手,央視又曝光線上外賣APP背后的小店“黑色匯”。餓了么與美團的補貼大戰暫時偃旗息鼓后,打著“互聯網思維改造餐飲”旗號的雕爺牛腩和西少爺肉夾饃又迎來了麻煩,西少爺的分崩離析、雕爺牛腩的爭議紛飛都讓互聯網餐飲淪為笑談。
正在這些互聯網餐飲的巨頭和新星都在遭遇困境之時,京城又悄然出現了一支名為“媽媽的菜”的創業團隊。同樣是互聯網餐飲,同樣是O2O模式——“媽媽的菜”APP用戶可查看周邊區域媽媽提供的私房菜,并支持客戶端、微信、電話等形式下單。這一O2O的餐飲模式并不稀奇,但這支創業團隊卻號稱要讓北漂族感受到餐桌上獨有的情懷——家的味道。
拒絕販售概念,絕不空談情懷
“情懷”二字經過羅永浩的一番折騰以后,如今成為了最為掉價的一個詞。“販售情懷”也成為了創業者們講故事時常用的方法。但情懷和O2O在“媽媽的菜”創始人韓迪看來,已成為大多數創業公司正在濫用營銷手段。
而對于目前最火熱的O2O商業模式韓迪也有著清晰的認識:O2O體量很大,O2O商業模式也是可行的,但這并不能證明O2O是一種商業。反過來說,O2O只是一種方法,不是一種業態。無論是美團還是餓了么,都在線下積極拼搶各種資源,以完善自身平臺信息的不足。但這種做法周期長、成本高、強度大、用戶忠誠度低,并不是所有O2O公司都能耗得起。
“情懷不能當飯吃,O2O也不是萬能的。如果一味停留在情懷、噱頭、秘方、獵奇、技巧、互聯網喧囂之上,而背離了餐飲行業的本質的話,終究要被用戶拋棄?;ヂ摼W餐飲線上線下融為一體是趨勢,但商業終將回歸產品和服務的本質。“媽媽的菜”不是在販售概念,更不是用“互聯網思維”炒作營銷,僅僅是希望利用O2O打造一個平臺,讓大家能更便捷的吃到“媽媽的菜”,回歸“吃”的本質。
不販售概念,不空談情懷。已至30歲而立之年的韓迪與余佳偉、郭列等90后創業者相比,多的是穩重的性格和清晰的思路。而他更愿意談論的問題是想法的落實,而不是靈感乍現那一瞬間的激情。
在全民創業已成泡沫的今天,韓迪的清醒顯得尤為難能可貴。而韓迪的清醒或許與他上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密切相關。
面對上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韓迪非常坦然。2012年,新一輪的互聯網創業熱潮來臨,韓迪滿腔熱血地與朋友開發了一款興趣社交軟件,企圖在社交軟件這一大市場中尋找到差異化競爭優勢。但由于巨頭切入以及資本市場低迷,在資金鏈斷裂之后,韓迪很快品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總結首次創業的失敗原因,韓迪將個人思路偏差以及缺乏經驗放在了首位,這一次失敗經歷讓韓迪深感創業不易。
打造差異競爭,樹立競爭壁壘
創業失敗后的一年里,韓迪選擇了進入奇虎360閉關修煉。“進入360這樣專注好產品的企業,對于提升能力和把握產品思路有很大的作用。”經過一年的沉淀和思考后,天生耐不住寂寞的韓迪選擇再次創業。
決定創業初期的那段日子,韓迪并沒有非常明確的思路。選擇做“媽媽的菜”是因為朋友的一句話讓他找到了靈感。“吃大排檔時,小伙伴說,大排檔吃膩了。北漂這么久,我都沒吃過我媽做的飯菜,哪怕有個社區大媽能為我做一頓飯也好。”
出身用戶行為分析的韓迪天生敏感,當聽到朋友那句話時,他靈感乍現,萌生了做“媽媽的菜”的想法。“這兩天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很火——《燕郊IT候鳥的生活:住在燕郊,圖謀北京》。其實不僅是IT候鳥,所有北漂族都渴望有一份家的情懷。”韓迪介紹,“我們滿足的是整個北漂群體對家的渴望,我們想要做的是“有溫度的菜”,讓北漂族感受到“媽媽的味道”。
韓迪第二日便與朋友組成了核心創業團隊,在經過市場調查和論證分析后,迅速啟動了“媽媽的菜”。2014年11月底,“媽媽的菜”APP第一版上線安卓市場。
韓迪團隊介紹,餐飲O2O的進程,其實是餐飲行業信息化的一個過程。餐飲O2O目前只是解決了把餐廳的一些基本信息搬上互聯網的問題,比如菜單、評價等。這樣的發展太粗放,是遠遠不夠的。
“媽媽的菜”要解決餐飲O2O市場細分的問題,雖然與美團、餓了么一樣都是訂餐平臺,但“媽媽的菜”在搭建平臺滿足多樣化就餐的同時,還能夠直通用戶和個體家庭需求,讓閑置人員在家就業,讓她們分享美食、奉獻社會,提升自我價值,打造了新的生態鏈和新的就業領域。
“媽媽的菜”團隊首先進入社區,對進駐“媽媽的菜”平臺大媽的廚藝、家庭烹飪環境以及烹飪食進行嚴格考察體驗和篩選;而在另一端,北漂族通過客戶端、微信、電話下單,經過統一配送至北漂族手中。“媽媽的菜”APP為社區大媽和北漂族搭建了一個溝通的平臺,北漂族可以對飯菜口味、飯菜分量提出要求,就像和媽媽在一起交流。
在食品安全方面,“媽媽的菜”采取了“公司篩選監督+政府部門監管”這一模式。常用食用油及配料采取公司統一配送。第三公司會建立監督部門調查取樣,并實地觀察大媽作菜過程。“媽媽的菜”還不定期邀請用戶實地考察監督做飯全程,并聯合老齡委、人保部、殘聯會等政府部門共同監督。
在部分電商專業人士看來,“媽媽的菜”已經尋找到了一條差異化競爭的道路,形成了抵御巨頭進入市場的壁壘。尤其是選擇聯合政府部門進行監督,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同時還有效贏得了市場的信任。對于一個初創公司而言,“信任”二字尤為可貴。
線上線下融合,改善生活品質
思路正確,模式可取,但擺在韓迪團隊面前最大的困難便是“培養用戶習慣”。作為一款C2C訂餐平臺,北漂者這個C端需求很大,而社區大媽的進駐平臺的訴求卻難以撬動。韓迪對此笑成,“媽媽的菜”最大的障礙便是“中國大媽”。
在韓迪看來“中國大媽”是中國社會最“有錢、任性”的群體,她們具有強大的能量,但又最具戒備心。社會上“中國大媽”被騙經歷太多,這使得她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開始,“媽媽的菜”作為一個新生團隊在與“中國大媽”溝通時,總會被認為是“賣安利的”。為解決這個問題,“媽媽的菜”團隊采取了專業化的方式——統一著裝、印發名片,讓大媽們看到團隊的業績,在服務上做到高水準,用“專業”二字來贏取大媽的信任。
另一方面,“中國大媽”良莠不齊,作為C2C訂餐平臺,“媽媽的菜”與大媽形成了10%比90%的分成模式。雖然大媽為盈利大頭,但仍然存在大媽與北漂族熟悉后繞過平臺直接交易的風險。為了防范這樣的風險,“媽媽的菜”制訂了一整套基于訂單數量的激勵體系,保證大媽愿意在平臺上進行交易。
韓迪介紹,目前入駐“媽媽的菜”的大媽已有20余人。“我們正在控制大媽的規模,我們希望通過提升大媽飯菜質量的方式來保證服務、教育市場,讓北漂族形成訂餐習慣。雖然現在盈利規模不大,但相信在走過培育和規范市場這一階段后,我們的體量可以做到很大。”
對于中長期目標,“媽媽的菜”已經非常明確。韓迪希望能夠基于“媽媽的菜”,打造線上與線下的生態閉環,形成更高的競爭壁壘。
“如果僅僅完成訂餐和送餐這兩個環節的話,我們和美團、餓了么沒有任何區別。但媽媽的菜除了要給北漂族溫暖外,更希望能夠提升人的生活品質。如果我們能夠形成社交氛圍的話,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將無限放大。”
韓迪對未來有著長遠的認識,對于目前國內社會形態也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孤獨癥”在當今社會幾乎成為了人的常態,在北漂族這個群體中,每個人都看似熱鬧的忙碌著,但潛藏在心底那種交流欲望和對溫暖的渴望卻始終沒能滿足。同時中國也在步入老齡化社會,“孤獨癥”在老人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我們作為創業者的目的不僅僅是盈利,更是要用創業的方式來服務社會,媽媽的菜將會在改善人際交流,擔當社會責任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以上就是關于“媽媽的菜”:用O2O打造“有溫度的菜”全部的內容,關注我們,帶您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用戶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