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一篇關于微信”自媒體“(泛指部分微信公眾賬號)的批判性的文章,正好趁著這次人人網因為關閉站內信而引發的”謝幕“謠傳負面傳播事件,我按耐不住心中的不忿,一定要BB兩句,現在的微信“自媒體”有那么一股子歪風邪氣,不問是非青紅皂白,沒有經過嚴謹的分析判斷,跟風炒作,謠言四起。
就拿人人網這次輿論風波來說,其實“站內信”下線的消息早在幾天前就已經通過人人網官方發送給部分用戶了,但是之所以能夠炒得起來,是因為一篇名為《人人網,謝幕開始》的文章開始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傳播,這是一種典型的心靈雞湯似得毒藥文章,欲勾起80后和90后那一批曾經用過校內網、人人網的用戶關于青春的記憶,以試圖對人人網的產品興衰、戰略選擇進行蒙混過關似得論述。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一個情況,我個人認為是現在的媒體,尤其是自詡為微信自媒體人的浮躁和恣意妄為所致。
首先是,部分自媒體人不負責任的態度,不嚴謹的做法,僥幸增長粉絲的心理
大概看了一下參與傳播這次人人網謝幕事件的微信公眾號,一部分是地方性或垂直性的媒體,一部分是IT界的自媒體,也有一部分是競爭對手的公眾號。比如被人人網公司點名起訴的”芭莎時尚“,它的微信公號賬號主體為”北京芭莎星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條微信教你穿出明星范兒,一分鐘讓你了解娛樂,瞬間變身電影發燒友,隨時隨地分享娛樂正能量“。我想說的是:小編不會把這當成是娛樂消息給消遣了吧。還有什么”新昌信息港“,”上海中公教育“,”青年報“,要么原封不動的抄,要么改改標題。難怪新華社連發三篇文章直指微信公眾號抄襲的狀況:1人原創,99人抄襲。
關于微信公號原創抄襲的現象,我相信不管是普通的用戶也好,還是原創媒體人自身,對此應該是深有體會,在我的朋友圈就見到好幾次罵娘抄襲不留出處和原創作者的。
其次,部分自媒體報憂不報喜、唯恐天下不亂、不求實的價值取向
細心的人會發現,網媒和傳統媒體報紙、廣電的選材、報道風格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看《人民日報》《新聞聯播》,那個正能量,那幸福,想想都讓人無比向往那個世界里的生活,但是一旦你上網,接觸到網媒的信息,PC端的門戶也好,尤其是微門戶,還是移動媒體,任意翻刷,基本都是負能量的事件。之所以如此,無非就是為了賺取更多的眼球,吸引更多的人來打開你的產品,更多的流量進來,也意味著更多的收入、獎金。
當然,我覺得這種價值取向,某種程度上也奉承了千百年來的國民劣根性。太平盛世過膩味了,總想著弄出點動亂名堂出來,或者哪里發生了不幸的事情,大家都喜歡湊上前去,看看熱鬧,同時也能過把嘴皮子癮。
普通的民眾如此,無需過多的背負道義上的指責,但是作為媒體人,是否是“人云亦云”呢?最近看完一部美國電影《獅入羊口》,其中透露出來的一個令媒體界不得不反思的道理,那就是無數年輕的美國人命喪在美國所謂的反恐、反核武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媒體是不是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殺死這些美國年輕人的“幫兇”呢(反思媒體在不求證的前提下,為吸引眼球或者獲取獨家資訊,為政府做媒體宣傳和公關)。
最后,部分自媒體的固化思維及對創業者的不公
固化思維指的是對事物的觀點和看法一成不變,沒有動態的、發展的思維去看待問題。在人人網這個問題上,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部分媒體,包括自媒體人,都喜歡去一味否定其存在的價值,而不能站在一個更加全局或者更加動態的觀點去分析問題。人人網下線站內信,這一做法,本就無可厚非,在移動優先的戰略選擇下,以更加輕簡的公眾號替代站內信,符合人們在移動手機上的體驗,何必牽扯到人人網的落幕呢。很顯然,這是缺乏常識,也更不是出自一個業界專業人之手。人人網戰略收縮,重新聚焦校園,在戰術上做出一些調整也是正常舉動,難道這也不能被理解嗎?
另一方面,出于對創業者的喜歡和支持,我經常會寫一些關于新產品的分析文章,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有正面的,也有堪憂的(我基本不會發沒有客觀事實支撐的負面消息)。但是一些新媒體,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未曾耳聞或者小眾的產品,就立馬被打上“PR”稿的標簽,被斃稿。查看他們選取稿件的標準,你會發現,大多是一些標題黨類的,沒有個你死我活的霸氣標題,就不符合其定位。文章題材大多也是氣吞山河,指點江山式的恢弘雄壯。殊不知,你一沒有親身經歷,二沒有一線業務經驗,你懂個屁毛戰略,自以為是坐在電腦后面,就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孔明。
戰術隨戰略調整而調整,古已有之
社交媒體軟件發生變動時,常常會遭致大量用戶批評,這是很早就被證明一定會發生的事情。早在2006年,Facebook在其主網站引入滾動新聞時,就曾有過類似經歷。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是,Facebook為了強化其移動通訊服務,強行關閉網頁版的Messenger,導致Facebook Messenger應用在全部應用商店共收到近5萬條“一星”評價(“一星”為最低評價),占所有評價的近95%。
我們看人人網2014年的動作,一方面是繼續加碼核心校園業務,推出大學生消費貸款業務“人人分期”,另一方面是繼續核心業務展開投資和收購,比如對萬門大學的投資入股;第三方面,是開拓未來新興業務,比如對美國大數據創業公司FiscalNote的投資。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能夠以產品內某一功能(站內信)的下線,就給這家公司判以死刑嗎?這不是自取其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又是什么呢?
以上就是關于微信公眾號謠言四起,自媒體人需要深刻反思全部的內容,關注我們,帶您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用戶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