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趙宏民整理自知乎,摘選了好評最多的5個答案:
flypig(獲172贊同)
我先說自己的看法吧,從一個前商業記者的角度:
(以下回答將會大量使用「在中國」三個字,這代表了:我略微知道西方媒體的情況,但是我沒在西方媒體長時間工作過,所以我沒有發言權,我只能說中國媒體的情況。同時,「在中國」三個字不代表這些是中國的特例。)
1. 在中國,媒體業者的薪資水平較低。但是媒體需要的是一群很聰明的人,那么以這群人的智力肯定不會長時間滿足于低水平的薪資。
2. 在中國,商業媒體是被商業社會看不起的。我從不相信公關業者對于編輯記者當面的甜言蜜語,因為中國的大部分記者只會干收錢發稿的事情,所以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在商業社會看來不過是張口要飯的。無論你怎么努力,你所在的行業已經腐爛,你難免被波及。
3. 在中國,商業媒體對于商業世界的真相一無所知。雖然你經??吹皆S多業界公認的優秀記者對于商業社會進行頗為深入的報道,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剖析,并且深以為然,但是當你真正進入商業社會之后,你會發現其中越「深入」的報道往往是距離真相越遙遠的。當這種顛覆感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后,你不免懷疑媒體存在的必要性,并會竭盡所能進入那個真實的商業世界。
三條理由足以讓我離開媒體業。
蓋文張(獲131贊同)
主觀原因:
1、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點。在《南方都市報》從事VC、投資領域的報道之后,越發確定自己對商業地產、汽車、快消品什么的興趣遠遠不及互聯網,只有互聯網行業的新鮮話題才能真正讓我產生好奇心,有充分探究的動力,想投身其中。
2、我想盡快離開這個被利益侵蝕的傳統媒體行業。記者們收錢發稿這已經司空見慣了,敲詐勒索的事情也不少,曾經在一個活動上初次認識汽車X報的記者,第二天就邀約我一起出差去寫某汽車公司的負面K錢,原因居然是“南都的牌子比較好用"。在一個這樣的行業里,我不遵循潛規則,就會成為異類,就像我供職于《第一財經周刊》時遇到的那樣,當我屢屢不拿車馬費的時候,企業就再也不邀請我參加他們的發布會了——他們認為這樣的記者不好對付,干脆就不接觸了。在一個被做壞了的行業,我無法不被波及。
3、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渴望改變。隨著我采訪的VC、創業者越來越多,我對于寫好一篇商業報道就越發感到無力,看起來我是站在云端和他們對話,在做足功課的前提下似乎談得比較投機,但不同的是,他們是從樹根長到云端的,而我是拽著氣球飛到云端的,什么都很虛,這讓我很不安,我覺得應該打好基礎,去真實的商業環境下歷練一番。
客觀原因:
1、職業上升空間非常有限。如果我保持積極的狀態,可能寫稿子做報道越來越厲害,但除了從甲媒體換到乙媒體,從寫A行業換到寫B行業之外,上升的渠道實在太窄。此外,把精力專注到事情上之后,自然就疏于”經營“媒體內部的人際關系,久而久之也就無從下手,眼睜睜的看著另一類記者,通過承包版面、舉行活動等創造利潤的方式上升得越來越快,最后成為自己的領導。
2、不認可現有媒體管理者的理念。剛開始玩新浪微博的時候我關注了一大堆傳統媒體的主編,發現他們如交際花一般,整天在微博上秀各種飯局各種贊助各種活動,將媒體資源變現成金錢,現實是在媒體內部卻舍不得給底層記者多提供一點點的保障,反而要在人力資源上進行壓榨——于是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我將來辛辛苦苦敖到那個階段也不過是這樣,那該多沒勁,這完全不是我要的。
基于這些原因,我選擇了離開。
張亮 (獲42贊同)
實話說,我并不覺得我離開了媒體業。
我只是離開了傳統媒體業。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是媒體的一部分:當我用微博、Twitter、博客,當然還有知乎的時候,我在像以往為雜志打工時一樣創造內容。
雖然我從來沒這么說過,但我愿意說,離開傳統媒體業,是為了更好的參與未來的媒體。
在雜志工作時,我參與過雜志的網絡版,也做過Apple4us這樣的小眾媒體,以及 DaCode這樣的將媒體與電子商務結合的嘗試。我的確覺得,無論我如何努力,屁股決定腦袋,我不可能做出太激進的創新。
但現在我可以了,社交游戲、社交網站、手機社區、手機媒體、平板媒體……所有事兒在我看來都是未來的媒體,我很高興我能投入這一洪流。
楠爺(獲65贊)
我從1999年開始為電子電腦報、微型計算機、電腦報、天極網服務,2002年畢業之后去中國計算機報服務了6年,之后轉型去宣亞傳播集團做PR,然后自己開公關公司又做了3年,現在做投行,我想我的經歷和感受可供大家參考一下:
1. 做一個好記者曾經是我的夢想,為此,我辭去了在ZTE南京研發中心做IT工程師的畢業工作。毅然來了北京,忍受著極為痛苦的天氣,一呆就是8年。
2. 從2005年開始,我發現中國的記者,中國的公關,中國的廠商實際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大家都在編織一些很美好的故事。
3. 隨著IT傳統媒體的不景氣,我辭去了中國計算機報的工作,轉型宣亞做PR。操控媒體,控制媒體,是中國PR的主旋律。
4. 我得了抑郁癥,去年。因為我為某公司的服務的時候,我大幅度修改了一篇很好的財經媒體記者寫的稿子,這讓我良心受到了譴責和不安,所以我辭職,退出了創業的公司。
5. 我發現,這種沒有下限的新聞道德和內心暗藏的新聞理想之間的折磨異常痛苦,抑郁癥給我帶來的折磨至今沒有消退。即便目前還有許多朋友跟我想合作PR工作,都被我拒絕。
遠離新聞,遠離PR,從投行重新出發,這是我目前自我療傷的一個方式。只有在投行這種相對中立的地方,我才能找到價值觀的共鳴吧。
新聞已死,PR已死。唉
PS:如果你認為你寫寫字就能了解產業,或者了解Marketing,那就真的大錯特錯了。我們的記者太浮躁,所以轉型很痛苦
補充一下:看看今天新京報的記者們,就知道中國的新聞記者多么艱難。我們總是在尊嚴和利益之間游走,我選擇體面有尊嚴的去死,而不愿茍活著。
劉新征(獲44贊同)
說的是傳統媒體吧?
首先:行業職業架構扁平化嚴重,只有記者/編輯——部門主任——總編輯 基本只有三級,從格局上看,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是記者/編輯
其次:毫無積累,勞動邊際成本下降太慢。作家、音樂人可以有版權收入,媒體人員只能是一次性出售,不享有任何版權。很多行業入行門檻高,但一旦做順手,勞動邊際成本會迅速下降。而媒體人員,入行第二年和入行第十年,勞動強度不會發生下降,甚至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變差勞動強度還會更高。
簡單地說,兩個大學生,一個進了媒體,另外一個進入其他行業,剛進入時,進媒體的這個同學收入會上另外一個行業的兩倍,甚至更多。但是十年以后,進媒體的同學收入還是那么多,而另外一名同學可能已經翻了好幾倍,而且這名同學掙錢越來越容易,做媒體的那個同學掙錢越來越難。
這就是生活。
當你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快速地離開這個行業,當你離開了這個行業,你會更加明白這些道理。
當然了,一定會有還在媒體的同學會說,怎么拿錢來評判這個行業,我們從事的……我們如何……特殊,我們如何……有理想,我們為了……未來……中國……良心……堅持
我只會說:這個行業如果不靠洗腦以及自我洗腦,還真是沒法生存。媽的,不想再聽這樣的話,也是我離開這個行業原因之一。
總結:賞門前花開花落,看身邊人來人往,媒體業是一個流動性比較大的行業,上下游太多的誘惑,內心夢想的堅持。造就了這些個“可愛”的----媒體人。
以上就是關于五位媒體人親述:我離開傳媒行業的原因是什么全部的內容,關注我們,帶您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用戶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